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二六三古诗词网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一直觉得杜牧的七绝唐诗在唐代诗人的许多著作傍边是最好的。他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二十四桥明月在,玉人何处教吹箫?”每一句都是那么的脍炙人口,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晚唐的杜牧和李商隐连续了唐诗最终的辉煌。只不过李商隐显然更加喜欢写七言律诗,而七言绝句最终的高峰就出自杜牧之手。后人把他们两个并称为小李杜,与之前的杜甫喜欢写律诗,而李白的绝句更加出色,好像也存在某种关联。今日咱们所谈到的是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所描绘的内容就是池塘傍边的荷花。全诗的意境显得有些苍凉,可是杜牧在描绘这首古诗的时分,每一句都用数字量词开头,赋予了这首七言绝句无尽的审美意蕴。







且看: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忆背西风。这首古诗的标题是《齐安郡中偶题·其一》,是诗人一首组诗傍边的第一首。除了第三句傍边写到了一个“绿荷”的字眼,不然,全文读下来都不知道杜牧是针对什么而发出的慨叹。








值得注意的是,这首七言绝句的每一个开头,“两竿”、“半缕”、“多少”、“一时”都和数字量词有联系。尽管这些数字不见得就代表着实践的指向,可是却能够赋予诗句更多形容的或许。不见得多么切当,可是通过量化的处理使得诗歌傍边的意象更贴近咱们的审美感受。开篇写落日西下,诗人站在“溪桥上”举目远眺,感受着落日最终的余晖。在他的眼中,看到“落日”间隔地面有“两竿”之遥,日薄西山的趋势现已非常明显。然后杜牧又看到了“半缕轻烟”,现已到了黄昏的时分暮霭沉沉,生出的缕缕青烟把岸边柳树都笼罩其间。








接下来的第三句, 是杜牧对于所抒情情感意象的描绘,“多少绿荷相倚恨”,你看那池塘傍边有多少的“绿荷”在秋风傍边相簇相拥。一阵风吹过,它们随风摇晃,彼此簇拥。在那么一瞬间,“回忆背西风”,西风吹翻了巨大的荷叶,露出了荷叶的反面。杜牧的这首唐诗撒播度不算很高,可是在描绘景色描绘荷花的唐诗傍边,这首古诗还是很有精彩意义的。尤其是诗人抓住了落日、西风、轻烟等瞬间的变化将这一切的景物定格在某个瞬间傍边,才写出了这样具有动态美的精美诗歌来。








尤其是一句“一时回忆背西风”,栩栩如生,直接映照在咱们的脑际傍边。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7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