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二六三古诗词网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


唐·李白


烛龙栖寒门,光曜犹旦开。


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风号怒天上来。


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幽州思妇十二月,停歌罢笑双蛾摧。


倚门望行人,念君长城苦寒良可哀。


别时提剑救边去,遗此虎文金鞞靫。


中有一双白羽箭,蜘蛛结网生尘埃。


箭空在,人今战死不复回。


不忍见此物,焚之已成灰。


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裁。






译文


烛龙栖息在极北的地方,那里终年不见阳光,只以烛龙的视瞑呼吸区分昼夜和四季,代替太阳的不过是烛龙衔烛发出的微光。


这里连日月之光都照不到啊!只有漫天遍野的北风怒号而来。


燕山的雪花大大的,宛如一张张竹席,它们零零碎碎地撒落开来,飘荡在轩辕台上。


在幽州十二月天思念远方丈夫的思妇,不唱歌了,也不说笑了,整天双眉紧锁。


她倚着大门,凝望着来往的行人,想到夫君还在那苦寒的北方前线心中凄苦哀怨。


临别时你手提宝剑,救边而去,在家中仅留下了一个虎皮金柄的箭袋。


里面装着一双白羽箭,一直挂在堵上。上面结满了蜘蛛网,沾满了尘埃。


如今其箭虽在,可是人却永远回不来了他已战死在边城了啊!


人之不存,我何忍见此旧物乎?于是将其焚之为灰矣。


黄河虽深,尚捧土可塞,唯有此生离死别之恨,如同这漫漫的北风雨雪一样铺天盖地,无边无垠。


赏析


李白于公元752年(天宝十一载)秋,游幽州时作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


此诗通过描写一个北方妇女对丈夫战死的悲愤心情,揭露和抨击了安禄山在北方制造民族纠纷,挑起战祸的罪行。诗人从一个“伤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一般题材中,出神入化,点铁成金,开掘出控诉战争罪恶,同情人民痛苦的新主题,从而赋予比原作深刻得多的思想意义。全诗信笔挥洒,时有妙语惊人;自然流畅,不露斧凿痕迹。它抓住焚毁白羽箭的行动来刻划思妇睹物思人的矛盾心理状态,捧土塞黄河的比喻突出了思妇“恨难裁”的愤怒心情,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其他如“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等,也历来被人们称为诗歌中夸张的典范、比喻的佳句。


注释


北风行:乐府“时景曲”调名,内容多写北风雨雪、行人不归的伤感之情。


烛龙: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龙。人面龙身而无足,居住在不见太阳的极北的寒门,睁眼为昼,闭眼为夜。


此:指幽州,治所在今北京大兴县。这里指当时安禄山统治北方,一片黑暗。


燕山:山名,在河北平原的北侧。轩辕台,纪念黄帝的建筑物,故址在今河北怀来县乔山上。这两句用夸张的语气描写北方大雪纷飞、气候严寒的景象。


双蛾:女子的双眉。双蛾摧,双眉紧锁,形容悲伤、愁闷的样子。


长城:古诗中常借以泛指北方前线。良,实在。


鞞靫(bǐngchá):当作鞴靫。虎文鞞靫,绘有虎纹图案的箭袋。


“焚之”句:语出古乐府《有所思》:“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黄河”句:《后汉书·朱冯虞郑周列传》:“此犹河滨之人,捧土以塞孟津,多见其不知量也。”此反其意而用之。


北风雨雪:这是化用《诗经·国风·邶风·北风》中的“北风其凉,雨雪其雾”句意,原意是指国家的危机将至而气象愁惨,这里借以衬托思妇悲惨的遭遇和凄凉的心情。裁,消除。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