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二六三古诗词网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

如果说世界是一座花园,那么沐浴在唐风宋雨下的诗词歌者,便是用笔端侍弄美好的花匠。知名的、不知名的,闪光的、埋没的,跳起来的、蹲下去的,可能你眼中的唐诗宋词姹紫嫣红,可能你钟爱的作品不可计数,然而他们只是少数,大多数唐宋时代的文人往往由于没有一首惊世的作品而被彻底遗忘,匆匆湮没于历史长河。能够留下多首脍炙人口的名篇名作,能够凭绝世才情换取一生盛名,李杜元白、苏辛秦柳终归只是个例。从诡辩的角度出发,其实他们名扬后世是必然,毕竟数千首作品下来,总有那么几首能红。所以,真正的高手不以量取胜,比如今天的主角苏麟就凭借一首奇奇怪怪的诗,一举博得了时光的青睐。





苏麟,现存资料里的身份是北宋诗人,然而却仅有两句诗传世,其余再无一字一句,这两句流传千古的诗句就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尤其前一句早已深深融入民间文化之中,被广泛应用于生活语言。然而不知大家是否觉得奇怪:一般来说,只要一句诗火了,那么整首诗都会被记载下来,可为何此两句却是光秃秃?比如“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为人口口相传,使用频率甚高,但很少有人清楚它其实是出自元代歌姬珠帘秀的《醉西施》,是曰:“若得归来后,同行共止,便是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虽然冷门,但硬找还是能索得源头的。为何苏麟的千古名句却显得“形单影只”?





其实,近水楼台的背后隐含着一个生动活泼的趣味典故。话说苏麟任职杭州边县巡检官时,恰逢文学大家范仲淹历任杭州知府,范仲淹不仅文采斐然,且非常注重选拔人才,经常向朝廷举荐身边能人,杭州境内的文武官员大多都受过其恩惠。范仲淹的举动得到了文人士子的争相追捧,同时也引起了少部分人的“眼红”,这其中就包括苏麟。由于苏麟不在杭州城区工作,而是在比较偏远的外县,接触范仲淹的机会少,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未曾进入范仲淹的举荐名单。苏麟眼睁睁地看着曾经一起奋战过的同事,甚至是资历不如自己的官员纷纷升迁,心里很不是滋味,因此才写下了一首自荐诗,寄给了范仲淹。





“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靠近水边的楼台由于没有树木的遮挡而可以率先看到月亮,迎着阳光的花木最容易形成春天的景象。由于有接近某些人或事物的条件,所以能够抢先获得利益和便利。苏麟言外之意当然是提拔之事,别人整天在范仲淹眼前晃来晃去,就能率先得到提拔,而自己身处偏远的外县,就像远水的楼台、背阳的花木,自然得不到升迁的机会。提示得很委婉很含蓄,言语之中又有些许埋怨的痕迹,方式非常巧妙,情绪十分到位。范仲淹看了会心一笑,很快就将苏麟举荐了。






但需要注意的是,苏麟写的是自荐题材,又不是随便写的打油诗或集句,因此不可能只写两句就给范仲淹寄过去,那定然是洋洋洒洒一大篇。至于为何其余诗句丢失了,小解认为应当是整首诗唯此二句最为出彩,而范仲淹也是被这两句所打动,以至范仲淹心心念念,经常与人提起,因而才被人记住。苏麟的典故,正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奇怪现象,一人一生只有一首作品,却能凭借这一首就名传千古,为人熟知,这真是一种玄妙的境界。而苏麟却更似玄妙,因为他连一首作品都未曾留下,仅凭一句残句便在诗坛占下一席之地,这就是诗词恒久的迷人魅力。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