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二六三古诗词网

诗歌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理想和生活情调深深地感染着一代又一代。但是,当今时代和古诗所创造的这个传统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认识古诗的内在文化精神,更好地发挥其中所体现的永恒价值,就显得尤为重要。品味中国式美学,更应重视诗歌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
阅读诗歌可以同时兼顾感情与哲学。
在经典解释上,一般解释学主要有两条路径:一条是遵从论,西方文艺从亚里士多德开始,一直占据主流地位。在中国文艺批评中,基本上也是一种一致性。

“孟子万章下”说:“颂他的诗,读他的书,不知道他的人能不知道?”即所谓“知人也”,即所谓“以人为本”。《知人说》对后代有重大影响,需要了解创作者的原意、作者及文本发生的时代背景、个人经历等要素。目前对普通语文教学要求的认识也基于此。




是“视界融合论”,即强调阅读者的阅读经验,重视作者与读者的对话;尤其是现代解释学的领军人物伽达默尔提出了“视界融合”这一观点,认为理解不仅仅是一种复制行为,而且永远都是一个创造性的行为。今日读古诗,应兼有“符合论”与“视界合一说”两种观点。

此外,在中国传统诗论中,更重视诗歌的情感价值,《尚书》说“诗言志”,陆机说“诗缘情”,“情”是情志,“情”是情,“情”是情,都属于现代的情感范畴。所以古诗大多以抒情诗为主,但诗又不是说理诗,宋词较多,除魏晋玄言诗、唐宋禅诗外,还有更多的说理内容。正说诗和抒情诗一样,一定要有鲜明的艺术形象。在读古诗的今天,我们还要兼顾感情与哲理两方面,不能厚此薄彼。
重视上述三点,可以说读古诗可以说是有文化意识和现代视野的。可以用这一视角,欣赏几首古诗并加以分析。
开放心境,今人共情。
如唐代孟浩然的《宿德江》所言:“移舟泊烟渚,日暮新愁。野低矮的树木,近江清月。”
诗中的主角是一位孤独的诗人,漂泊异乡,远方暮气与炊烟在远方缓缓升起,勾起了诗人浓浓乡情。这位诗人将目光投向远方的山水,他看见那辽阔的平原上,天空垂下,与远方的树木相连,仿佛一座巨大的怀抱,抚慰着世间的一切;江水是那么清澈,倒映着一轮明月,如一个多情的老人,关心着失落的旅人。因此,一位失意诗人的愁绪在大自然的美丽面前慢慢淡去。
全诗的自然是人性,山水近人,江月有情,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天人合一思想的艺术表现。人生在世,无助无助,漂泊只是其中之一。但是中国人的眼光与世界是一致的,自然山水并不独立于人外的事物和他者,而是人生活在其中的怀抱和家园,生命的种种孤寂和失意,可以通过物我交融的方式得到缓解。
又如宋代贺铸的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目送芳尘去。谁与锦瑟华年?月桥花院,细细的窗朱户,只有春知。飞云冉冉阑皋暮,彩笔新题断肠。闲情皆可问?一川烟,满城花香,梅黄时雨。”
这个词表面看起来像是与美人相错过的闲愁,但若以为它抒发的是闲愁,读来立意便不够高。以往有些论者指出,这本《青玉案》可能另有所寄托,是以“香草美人”的传统,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感,作者对此比较认同。但是这种认识如果止于这种理解,也不免受传统审美模式的束缚,意境仍然不够开阔,与今人的共情还不够。
作者认为,这位女子,虽然是一种现实,但却可以理解为三春之美的象征,而且象征着词人曾经的少年情怀和青春岁月,既不能为外人道,又不能为他人所知,不能为他人所知。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字中巧妙地变换了时间,“把月入暮”“梅黄”,不难体会一种节序如流,岁月不居的无奈。梅雨皆为初夏景物,远胜于这句上面所说的春情,有更大的时令跃动。转换成春夏秋冬,心情变了,心情变了。春去秋来,已有几年的岁月没有了,代之而起的是面对中年时的茫然,中年时光恰似一段说不清道不明的思绪,是一种无法释怀的思绪。所以,我们或者可以把这个词看成是词人自己的一篇青春祭文。如此一来,也许更能达到古今视野的融通。
中国美学意义深远。
再次以柳宗元所著的唐诗《渔翁》为例,从中西方审美视界的对比与融合的视角,又有何新意?
有句话说:“渔翁夜傍西岩,晓汲清湘烧楚竹。一天不出烟,一声青山绿水。向后望天下中流,石上无心云逐。”
这首诗一般认为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期。在中国文化中,“渔翁”这个形象有着很深的底蕴,《庄子》、《楚辞》中都有《渔父》一篇,两篇文章中都有“渔父”一词。这其中,楚辞中引用了“清斯飞燕,浊斯濯足”的沧浪渔父形象,尤其生动。后期的文学艺术中,渔翁(父)形象反复出现,如张志和的《渔歌子》、《西游记》等。也许,渔翁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特殊的符号,带有强烈的隐逸象征,是“黑暗”与“红色尘世”的对立。
本诗点明以夜幕降临,“晓汲清湘燃楚竹”构境造句极美,写人间之事,不杂烟火气。渔民早晨起来打水烧柴火,是家里的一件常事,妙不可言的是,“楚竹”代柴火、“楚竹”为柴,“起而取之,起而取之,为之为起,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为这时烟未散,只听,妙在谁知道而人却不见。其中四句以“非山水画青翠”最为奇绝,为摇曳的船歌或船歌。作摇的意境更美,而船的歌声更响亮,似乎也合情合理。
"烟销日出",青绿山水自然呈现,其实与水声、声调没有任何联系,但柳宗元却把“水墨画”与“水墨画”联系在一起,仿佛是一幅自然画卷。可将其理解为自然界本来是处于一种被遮蔽的状态,人类的活动显示了生存与生命,从而“开放”了。因此,在人和风景的对话中,自然的真相就显露出来了。因为诗人的艺术眼光烛照,外在自然忽然变得生机勃勃,人化自然,境界高远。还有一点可以说明一下,西方人的审美特征是崇尚视觉美,忽略了其它感官经验,而在中国美学中,却注重视觉、听觉,味道、气味、触觉相结合,这里由听觉代替视觉,渔翁形象隐现的一瞬间,扬起了扬起,自然美景顿显可爱,亲人。
两句「回望天际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意在凸显「无心」的状态。有一次,苏轼说过:“奇趣盎然的诗,怪异的和怪异的。此诗的熟味性和趣味性。《书中柳子厚〈渔翁〉诗〉,虽不一定亦可。」(书柳子厚〈渔翁〉)认为后两句可以删去。的确,字面上写的“无心”,实际上已经有心了,还不如不写而让人去意更好。
古诗常读常新。
下一篇是宋代龚相的《学诗》,他说:“学诗浑似学参禅,悟方知岁是年。点铁成金犹为妄,高水自还。
它是一首充满哲理和丰富意象的小诗,诉说着自己学诗的体会。学习诗文,就像参禅一样。真正地体会过诗的审美本质和创作规律,才能知道诗重个性,不能一味地模仿前人。正如黄金之用,铁有铁之价值,根本不必点铁成金。一首好诗,无论豪迈奔放,深沉婉约,总是有知音。借由高山流水的典故与意象,在阐述诗贵与自然道理的同时,也是如此。
总而言之,今人读古诗时,要注意把握中国文化的整体精神,用今人的眼光和古人对话,最好能兼顾不同视域,加上情理并重,让读古诗词常读常新。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6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