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为什么要读故事-二六三古诗词网

人们为什么要读故事

在电视剧《少年派》中,林妙妙沉迷直播欲放弃高考,和老妈闹得不可开交,还上演了天台跳楼的戏码,把老妈气进了医院。而林妙妙老爸林大为却在只言片语间就让林妙妙重拾了读书热情。

当林妙妙因为前期准备不足而萌生了复读的想法的时,林大为引用儒家经典——《礼记·大学》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打消了女儿复读的想法。

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林大为把女儿大白话都翻译成了古诗,“有钱任性”成了“家有千金,行止由心”,“我真是跪了”成了“膝行前头,以头抢地”,“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成了“君莫欺我不识字,世间安能有此事儿”,甚至连“真的假的,你惊着我了”这样直白的话,在林大为口中成了“堪惊小儿啼,能开长者颐”,这一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论说,让林妙妙看到了读书与不读书的距离。

林妙妙迷途知返但又害怕现在读书已太晚,林大为又以“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成功劝勉女儿。在林大为看来,如果把时间都用在跟古人圣贤交往上,即便不考上大学,做网络直播也会与众不同。



这样一段短短的对话把古诗词的魅力演绎得淋漓尽致。中国古诗词凝聚着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志趣、气度和神韵、博大而精深,以高度凝炼的表达方式,一诗成文,散发着一种让人难以抗拒的魅力。

中国古代诗歌兴起于先秦,从《诗经》起,一直到今天,古诗词以其广泛的内容,深邃的内涵,真挚的情感,给国人带来源源不断的精神财富。

中国古诗词题材多样,写景叙事,吊古怀今,伤情别离,人生哲理,抒发壮志皆成了诗词描摹的对象,时而豪放时而婉约,寥寥几句,意境却深远。其中表达出来的丰富情感是现代白话文无可企及的。

唐代杜牧《会友》中写道,“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翻译成白话文后成了“和你刚认识的就感觉好像是曾经见过的人或者是家乡来的人”,语言苍白无力还有套近乎之嫌。陆游的经典爱国诗“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用白话文来说,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就梦到了披着铠甲的战马和冰封的河流,失去了原有的磅礴之气势。

再比如,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网友翻译为“前面没有人,后面没有人,这世界好大啊,于是我就哭了”,这一翻译出来完全失去了诗歌中原有悲怆之情,甚至可以说是毫无意义。

因此,古代诗歌的一大魅力在于它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体验唯有读过诗的人才能体会。如果电视剧《少年派》中把林大伟出口成章的诗词都换成白话文,最后结果可能只是说了一大堆啰啰嗦嗦的话后,又陷入无休止的争吵中,而古诗则可用极简的语句就完成了情感的传达。

古代诗歌的魅力还在于其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以及难以言表的韵美。《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成为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底色,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成立清华校训。

《孟子》“穷则独山其身,达则接济天下”教人们为人处世之道,但是有人不听,现实生活中,因为富不仁而被口诛笔伐,声名狼藉的比比皆是。

李白《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成为励志经典。郑燮的《竹石》“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教人们顽强拼搏,坚如磐石。还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等等诗句至今读起来依然催人奋发向上的力量。

而“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等充满哲理的诗句教人们看清事物发展规律。

古代诗歌还讲究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造就了其独有的韵味美。比如“云破月来花弄影”,短短七个字写了云、月、花、影,还隐含风,营造了一个闲适恬美的气氛。“闲敲棋子落灯花”看似写物,却把诗人百无聊赖与独得其乐写得淋漓尽致。

还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更是把意境写得出神入化,读这样的诗句可给人带来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友上传(或整理自网络),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载请注明:原文链接 | http://www.02263.com/zhishi/638.html